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科研成果 > 正文
学术科研

科研成果

李桂英教授团队、邢更妹研究员团队在动脉静脉血栓的特异性溶栓治疗领域取得新进展

日期:2022-08-29 点击数: 来源: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子酶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桂英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邢更妹研究员团队合作,通过调整血小板膜伪装递送系统的粒径,优化递送系统在动静脉血栓中的渗透性和滞留性,构建出物理匹配型血栓递送系统,实现了动脉静脉血栓的特异性溶栓治疗。相关研究成果以“Clot structure-based physical-matching design of platelet cloaking nano-delivery system facilitates specific arteriovenous thrombolysis”为题,于2022年8月1日正式发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血栓形成可以诱发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和肺栓塞等,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但临床应用的溶栓药物存在半衰期短、渗透性差、不可控制的出血风险等原因,使药物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同时血栓的组成、结构以及血栓部位的剪切力等物理特征差异,导致血栓治疗策略的复杂性以及出血风险等临床治疗难题。

    本研究基于动静脉血栓结构及物理特征差异,成功构建了三种不同尺寸的血小板膜伪装并担载治疗药物尿激酶的纳米颗粒,分别从生物安全性、生物分布与代谢、血小板膜伪装纳米颗粒在动静脉血栓的富集能力以及体内动静脉溶栓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血小板伪装纳米递送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能够延长血液半衰期,有效降低出血风险。动静脉的血栓结构与血流剪切力共同驱动了伪装颗粒在血栓中的富集能力。并且UNP-L和UNP-S分别在静脉血栓模型和动脉血栓模型中表现出良好的长效溶栓效果。

    本实验构建的三种不同尺寸的血小板膜包覆的纳米递送系统,物理匹配动静脉血栓各自特征,实现了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特异性溶栓治疗。这为动脉和静脉溶栓治疗中纳米递送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图1不同尺寸的血小板膜伪装纳米颗粒在动静脉血栓中的穿透和富集示意图

    该研究论文第一完成单位为吉林大学,第一作者为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博士研究生王玉娇,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子酶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桂英教授和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邢更妹研究员、陈奎助理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ej.2022.135982